運動傷害防護與康復訓練

不只不痛,更要回到你要的表現

我們的觀點

  • 找根因,不只追痛:從姿勢、動作、力量、平衡與生活壓力切入,釐清真正限制。
  • 分期回場,風險可控:依「穩定→力量→功能→專項」階段前進,每階有門檻才能升級。
  • 負荷管理:用 RPE、疼痛量表與訓練量監控,不過度、也不放過該練的刺激。
  • 一站式整合:檢測結果直接連到肌力體能訓練 × 運動按摩/科技修復 × 音療與呼吸,恢復更快、睡得更好。

適合對象

  • 有扭傷、肌腱過用、跑跳後膝/踝不適、肩頸/下背反覆緊痛者。
  • 比賽前後需要有效恢復與重回訓練節奏者。
  • 上班族/久坐族:希望改善搬提、久站久坐不適,建立日常功能。
  • 術後/醫囑後已可開始功能訓練、需要專業銜接者(依醫囑)。

我們的方法學(學理基礎)

  • 負荷管理 & 組織耐受度:循序增加張力與容量,避免一次做太多造成發炎反應。
  • 分期漸進暴露(Graded Exposure):從可控動作到多方向、速度與變向的逐步挑戰。
  • 神經肌控制 × 動作品質:核心張力、落地品質、發力路徑先穩再強。
  • 力量/速度與力—速曲線:重且慢、輕且快都要練,才能把表現拉回來。
  • 回場標準(Return-to-Sport/Work Criteria):用可量化門檻決定是否升級與回場。
  • 疼痛與壓力教育:以呼吸與節律工具降喚醒;需要時加上頌缽/水晶缽音療促進恢復。
  • 手技+科技修復:運動按摩、INDIBA 等做局部調節,提升活動度與舒適度,為訓練鋪路。

常見情境(範例)

  • 跑者/球類:小腿、膝前/外側緊痛,落地與髖穩定不足 → 單腳控制+髖伸訓練+節奏跑。
  • 健身愛好者:深蹲/硬舉後下背不適 → 呼吸與腹壓管理+髖屈伸路徑重建。
  • 上班族:頸肩僵硬、上背卡住 → 胸椎活動+肩胛控制+工作站/休息節律。

以上僅為功能與動作面的例子,非醫療診斷


檢測與服務流程(約 60–75 分/次)

  1. 初談與整合問卷:目標、病史、作息與疼痛/負荷現況。
  2. 功能檢測:ROM、動作品質、單腳控制、力量/爆發、平衡(視個案選擇)。
  3. 即時回饋:當場試 1–2 個動作修正,確認疼痛/動作的可改變性。
  4. 處方設計:決定「訓練 × 修復 × 音療」比例與家庭作業。
  5. 執行與紀錄:一對一帶領,紀錄 RPE、疼痛量表、負荷曲線。
  6. 回測與回場決策:每 4–6 週比對雷達圖與門檻,升級或微調。

分期方案與回場標準(範例)

  • Phase 1|穩定與活化:疼痛 <3/10、ROM 提升、基本核心張力可維持。
  • Phase 2|力量重建:基本動作(深蹲/髖屈伸/推拉)無代償、可承受漸進負荷。
  • Phase 3|功能與情境:單腳落地品質、方向轉換、減速/加速可控。
  • Phase 4|專項移轉與回場:完成專項測試(例:跳躍對稱、變向時間、工作搬提測試),回到運動/工作。

一次課程的結構(約 60 分)

  1. 暖身與限制解鎖(10’):呼吸節律、關節活動、局部活化。
  2. 關鍵動作(20’):深蹲/髖屈伸/推拉/步態與落地品質訓練。
  3. 功能與情境(20’):單腳、變向、加減速或搬提情境。
  4. 恢復與收操(10’):運動按摩/INDIBA(視需要)、呼吸回到日常節奏。

你會得到的交付物

  • 分期回場路線圖(穩定→力量→功能→專項)。
  • 回場門檻清單(客製化、可量化)。
  • 疼痛/負荷監控表(RPE、疼痛量表、訓練量)。
  • 關鍵動作修正影片與注意事項
  • 自我照護與恢復指南(伸展、按摩/INDIBA時機、睡眠與節律)。

例行課表建議(可彈性調整)

  • 效率型(週 1–2 次):1 次技術+力量;1 次功能與恢復。
  • 回場加速(週 2–3 次):穩定/力量/功能分天進行,穿插修復。
  • 忙碌週30–40’ 縮時課+10’ 居家作業維持成果。

安全與注意事項

  • 本服務為功能性/運動科學訓練非醫療診斷或治療
  • 若有急性紅腫熱痛、近期手術/骨折、妊娠高風險、心臟植入物、凝血異常等,請先告知並遵循醫囑。
  • 首次前 24 小時避免高量訓練;課前 1.5–2 小時輕食,避免酒精;咖啡因酌量。
  • 穿著輕便服裝與運動鞋,自備水壺、毛巾;改期/取消請於 24 小時前通知。

常見問題(FAQ)

Q:康復會拖很久嗎?
A:我們把流程切期並設定可量化門檻;過門檻就升級,進度透明。

Q:會不會痛?
A:原則是不追痛;以可恢復的負荷前進,並用修復/音療協助降喚醒。

Q:可以只做康復不訓練嗎?
A:可以,但力量與動作品質是避免復發的關鍵,建議搭配。

Q:INDIBA/按摩會不會依賴?
A:手技為主、儀器輔助;它們加速恢復,但真正讓你回場的是正確訓練

Q:多久能回到運動?
A:依個案與起始狀況而定;多數人在 4–8 週可見明顯功能改善並朝回場前進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