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結合運動按摩
先精準定位,再用科技把效果推到位

什麼是「科技 × 手技」?
我們不是只「按」或只「做儀器」。先以評估與手技找出真正的張力路徑與限制點,再用射頻電流進行深層、可控的熱效應與感覺回饋,最後回到動作與呼吸做統合。目的不是把痛點壓掉,而是讓身體更好動、恢復更有效率,並能在訓練中延續成果。
為什麼選擇 YouCore?
- 
全身心整合:結構/動作 × 壓力/睡眠 × 放鬆/音療,一次接上。 
- 
數據為本:前後活動度/動作品質回測,成效可追蹤。 
- 
一站式流程:檢測 → 訓練 → 修復(射頻 × 手技)→ 音療 → 回測。 
- 
小而精的一對一:更細緻的手感與溝通,強度與時間點都為你調整。 
- 
與訓練互補:賽前做啟動、賽後做鎮定,週期節奏不打架。 
適合對象
- 
訓練後恢復慢/僵緊回彈、隔天容易卡卡的人。 
- 
比賽前後需要精準時間管理與局部調整的人。 
- 
久坐高壓族:頸肩、胸椎、髖前緊繃,想先鬆開再練動作的人。 
- 
有特定部位頑固緊張(如髂脛束、臀深層、膕旁)需要深層放鬆處理者。 
備註:若為急性紅腫熱痛、開放性傷口或醫囑限制,請先與我們討論並遵循醫囑。
我們的方法學(學理基礎,淺白版)
- 
神經調節與張力再分配:手技+機械刺激可影響受器回饋,協助身體「放掉不必要的緊」。 
- 
深層溫熱效應(射頻):射頻儀於安全範圍內帶來可感受的深部溫熱與電流回饋,協助組織延展性與循環,讓之後的動作練習更順。 
- 
動作再教育:放鬆不是結束,而是回到呼吸、核心張力與發力路徑,把新獲得的活動度,變成你真正用得出來的動作。 
我們不對醫療成效做承諾;此服務屬調節與訓練輔助,非醫療診斷或治療。
服務流程(60 分)
- 
快速評估與目標設定 - 
病史/訓練量/比賽期、當日主訴與功能目標。 
 
- 
- 
張力地圖與前測 - 
活動度(ROM)、動作品質、局部觸診;標記優先處理點。 
 
- 
- 
手技鬆動 - 
筋膜線路與深層組織處理,建立放鬆與覺察。 
 
- 
- 
射頻靶向調節 - 
視組織與目標調整模式與強度;賽前走啟動、賽後走鎮定。 
 
- 
- 
動作整合與呼吸 - 
以呼吸、核心張力、發力路徑把可動度「鎖住」。 
 
- 
- 
後測與建議 - 
前後比較、居家 10分微練與 24–72 小時建議。 
 
- 
賽前 vs. 賽後:兩種常見用法
- 
賽前啟動(10–20分):以淺至中度刺激與短鏈接手技,專注準備而非「完全放鬆」。 
- 
賽後鎮定(20–30分):以中度刺激與呼吸節律,協助降喚醒、促進恢復,隔天更好動。 
你會得到的交付物
- 
張力地圖與主要問題點(簡圖/文字)。 
- 
前後測摘要(ROM/動作品質主觀客觀變化)。 
- 
24–72 小時照護建議(伸展、熱敷/冰敷時機、活動與睡眠節律)。 
- 
10 分鐘自我放鬆工具指引(球/棒/貼紮搭配時機)。 
- 
下一步建議(與訓練、康復或音療的串接時程)。 
與課程/康復的搭配建議
- 
力量與技術課前:做短時啟動,把活動度與關節覺開起來。 
- 
高量訓練後:做鎮定+呼吸,讓隔天恢復曲線更漂亮。 
- 
康復期:針對頑固張力做靶向處理,接著回到動作控制與負荷漸進。 
安全與注意事項
- 
本服務為運動與恢復輔助,非醫療診斷或治療。 
- 
下列情況請先告知並依醫囑:心臟植入物/節律器、妊娠、嚴重循環問題、近期手術/骨折、開放性傷口、發熱或感染、皮膚過敏/感覺遲鈍等。 
- 
當日請補充水分、避免塗抹厚重乳液;穿著可方便露出處理部位的服裝。 
- 
若出現異常不適(如暈眩、劇痛、紅腫熱持續),請立即告知並停止操作。 
常見問題 (FAQ)
Q:會痛嗎?
A:以舒適為主,強度可以細緻調整;多數人感覺溫熱與放鬆。
Q:效果能維持多久?
A:多與你的訓練量、睡眠與壓力有關;我們會安排10 分鐘微練與作息建議,幫助維持。
Q:只做修復不訓練可以嗎?
A:可以,但若想讓成果變得可用且持久,建議與訓練/康復串接。
Q:多久做一次?
A:視目標與週期而定;賽季可能賽前短啟動、賽後鎮定;一般訓練者每 1–2 週做一次較常見。
Q:會不會依賴儀器?
A:不會。手技為主、儀器輔助;真正的長期改變仍來自動作與負荷的正確安排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