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科學檢測

精密數據 × 人本關懷,一次看懂你的身體與壓力地圖

我們為什麼要先檢測?

    • 找根因,不治標:從姿勢、動作、力量、平衡到壓力/睡眠,建立完整「弱點雷達圖」。

    • 避免盲練與復發:依 SAID/漸進負荷原則,精準決定訓練與修復比例與強度。

    • 看得見的進步:每 4–6 週回測,讓成效被記錄、被比較、被感受。

    • 一站式整合:檢測結果直接連到訓練 × 科技/手技修復 × 頌缽/水晶缽音療的處方節奏。


檢測內容(依個人狀況調整)

    1. 身心靈整合問卷:目標、病史、作息、壓力/睡眠自評與生活情境。

    1. 姿勢與呼吸模式:胸/腹式比例、肋骨/骨盆對位與呼吸節律。

    1. 關節活動度(ROM):頸肩、胸椎、髖、踝等關節量測。

    1. 動作品質:深蹲、髖屈伸、推/拉、單腳控制與落地品質。

    1. 力量與爆發:等長/次最大力量估計、跳躍/醫療球拋(依對象選擇)。

    1. 平衡與穩定:單腳站、動態平衡與核心張力控制。

    1. 功能情境測試:坐站、樓梯、搬提、跑步/變向等日常或運動情境。

    1. 風險與疼痛篩檢:紅旗徵象與回醫療端建議(非醫療診斷)。

備註:實測項目會依對象(運動愛好者/銀髮/高壓工作族)與目標調整,不做無謂測試。


誰適合做?

    • 運動愛好者:想突破表現、降低受傷、安排賽季訓練與恢復節奏。

    • 銀髮族:希望提升下肢力量與平衡,安全改善坐站、行走與樓梯能力。

    • 高壓工作族:長期肩頸緊、睡不深、恢復慢,需要效率高的精準方案。

    • 受傷後重返運動/工作者:需要分期回場標準與客製化路線圖。


檢測流程(60–75 分)

    1. 初談與目標設定(含整合問卷)

    1. 身體功能檢測(姿勢/動作/ROM/力量/平衡…依個案)

    1. 即時回饋與關鍵練習(當場體驗 1–2 個動作修正)

    1. 結果解讀與處方方向(訓練 × 修復 × 放鬆比例建議)

    1. 路線圖與回測安排(4–6 週回測,避免盲練)


你會得到的交付物

    • 個人化檢測摘要:雷達圖+弱點清單+「立即/4–6 週」目標。

    • 關鍵練習卡:2–3 個優先練習(要點+次數/組數/節奏)。

    • 居家/辦公情境建議:坐站、搬提、久坐中斷、睡前節律。

    • 下一步路線圖:建議的訓練/修復/音療比例、回測時點與風險管理。

若後續進入課程,檢測會作為你的基準線(Baseline),每次回測都能明確看到進步軌跡。


我們的方法學(學理基礎)

    • Baseline & MCD/MCID:建立個人基準線,追蹤「最小可偵測/臨床重要改變」。

    • SAID × 漸進負荷:針對目標做專項化刺激與可恢復的負荷安排。

    • 動作優先:先修正發力與穩定,再堆疊力量與速度,降低代償。

    • 節奏化週期:技術 → 力量 → 速度/爆發 → 專項移轉,與生活/賽季相容。

    • 身心整合:呼吸與覺察工具+頌缽/水晶缽音療,幫身體切換到可恢復狀態。


檢測前準備

    • 穿著:輕便服裝、運動鞋;自備水壺與毛巾。

    • 飲食:檢測前 1.5–2 小時輕食,避免酒精;咖啡因視個人習慣減半。

    • 運動:首次檢測前 24 小時避免高量訓練。

    • 文件:若有影像/醫囑/用藥資訊,歡迎攜帶供參考。


注意事項(非醫療聲明)

    • 本服務屬功能性/運動科學評估,非醫療診斷。

    • 若有急性疼痛、近期手術/骨折、妊娠高風險、心臟植入物、凝血異常等,請先與我們溝通並遵循醫囑。

    • 24 小時內改期/取消,請盡早通知。


常見問題(FAQ)

Q1:需要運動基礎嗎?
A:不用。我們會依你的狀態選擇最合適的檢測項目。

Q2:會不會很累或很痛?
A:檢測以動作品質與可恢復負荷為主,不追痛、不逞強。

Q3:只做檢測可以嗎?
A:可以;你會拿到完整報告、關鍵練習與下一步路線圖,再決定是否進一步訓練/修復/音療。

Q4:多久回測一次?
A:建議 4–6 週回測,確保處方持續有效。

Q5:檢測資料會保密嗎?
A:是,所有資料僅用於專業服務與回測追蹤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