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對一肌力與體能課程

技術先到位,再把力量與速度堆上去

為什麼選擇 YouCore 的一對一?

  • 動作學習優先:先修正發力路徑與核心張力,避免用錯肌、避免代償。
  • 數據為本:依檢測與回測(每 4–6 週)調整負荷、選擇練什麼。
  • 週期化更有效:技術 → 力量 → 速度/爆發 → 專項移轉,進步有節奏。
  • 全身心整合:訓練與運動按摩/INDIBA 科技修復/頌缽音療互補,加速恢復。
  • 小而精的一對一:高密度觀察與即時口令,細節做到位。

適合對象

  • 運動愛好者:突破深蹲/硬舉/跑跳表現,降低受傷機率。
  • 高壓工作族:久坐緊繃、時間有限,想用短而準的訓練提升效率與體態。
  • 受傷後回場者:銜接復能訓練,逐步回到運動/工作要求。
  • 青少年:以技術與協調為核心,安全堆疊力量與速度。

你將得到的成果(可量化)

  • 姿勢與動作品質提升:深蹲/髖屈伸/推拉等關鍵動作要點穩定執行。
  • 力量與爆發成長:估算 1RM、跳躍/投擲表現提升,力—速曲線更完整。
  • 核心與穩定性變強:單腳控制、落地品質、搬提安全度提升。
  • 恢復與睡眠更好:搭配修復與音療,隔天疲勞感下降、訓練可連續。
  • 進步可視化:雷達圖、訓練紀錄與影片回饋,清楚看到變化。

我們的訓練方法(學理基礎)

  • SAID 原則:針對你的目標設計專項化刺激。
  • 漸進超負荷:用 RPE(主觀用力)+訓練量控管,逐步加重/加量。
  • 力—速曲線:重且慢、輕且快都安排,讓表現面向更完整。
  • 動作學習 × 核心張力:先建立呼吸與張力,發力路徑正確再加重量。
  • 週期化:技術 → 力量 → 速度/爆發 → 專項轉化,並與工作/賽季相容。
  • 恢復曲線管理:按摩/INDIBA/貼紮/音療,讓交感降下來、恢復更有效。

課程架構(每堂 60 分)

  1. 啟動與暖身(10’):呼吸/關節動度/活化,修正當日限制。
  2. 技術主動作(20’):如深蹲、髖屈伸、臥推、划船;逐步進階。
  3. 輔助與條件訓練(20’):弱點肌群、單腳控制、核心與速度/爆發。
  4. 收操與整合(10’):放鬆與呼吸,交代居家練習。

視個案可銜接 運動按摩/科技修復/貼紮/頌缽音療(同日或另約)以加速恢復。


訓練流程(與檢測銜接)

  1. 期初檢測與目標設定:建立基準線(Baseline)。
  2. 處方設計:依數據決定每週頻率、主動作與負荷節奏。
  3. 執行與紀錄:一對一帶領+RPE/組數/負荷記錄。
  4. 回測與調整(每 4–6 週):更新雷達圖與下一期目標。
  5. 專項移轉:把力量轉成速度/爆發,或落地到生活/運動情境。

課後可得到的交付物

  • 個人化訓練處方(週次/組數/負荷/節奏)。
  • 動作要點卡與影片回饋(教練講解重點)。
  • 居家/旅途練習單(10–15 分鐘可完成)。
  • 進度追蹤圖(每期更新)。
  • 恢復建議(伸展、按摩/INDIBA時機、呼吸與睡眠節律)。

常見課表示例(可依人數/時間調整)

  • 週 2 次(效率型):1 次技術+力量、1 次速度/核心與恢復。
  • 週 3 次(表現型):技術日/力量日/速度與專項移轉日。
  • 出差/繁忙週:縮時課(30–40’)+居家 10’ 微課表維持成果。

安全與注意事項

  • 本服務為運動指導,非醫療治療;急性疼痛或術後請先就醫並提供醫囑。
  • 有心臟植入物、凝血異常、孕期或其他特殊狀況請先告知。
  • 課前 1.5–2 小時輕食;首次前 24 小時避免超量訓練。
  • 穿著輕便服裝、運動鞋,自備毛巾與水壺。
  • 改期/取消請於 24 小時前告知。

常見問題(FAQ)

Q:我怕會太累、隔天無法上班?
A:我們用 RPE 與節奏控制負荷,以「技術優先」漸進加重;課後可加上恢復模組,隔天應該更穩、更好動

Q:會練得很壯嗎?
A:依目標決定肌肥大或神經適應的比例;想線條、想表現或想健康,我們都能調整。

Q:只有器材房才能上課嗎?
A:不一定。依情境可做「低器材版本」;出差週會給你 10–15 分鐘維持菜單。

Q:之前受傷過可以參加嗎?
A:可以。我們會先做風險篩檢與必要測項,再設計回場友善的負荷。

Q:多久會看到變化?
A:多數人在 4–6 週可在數據或動作品質上看到明確進步

 

返回頂端